如何做到幼小衔接
发布者:edkadmin 浏览次数:569

  如何让“衔接”更具实效?
  作为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可以进行哪些细节上的改变,让幼小衔接更具实效?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和小学进行长程的联系

  要真正做到 “有效衔接”,幼儿园应加强和小学的相互沟通与学习,深入了解各自的课程特点、组织形式、孩子发展特点和教育现状等,这样才能清楚地把握“应该培养孩子具备哪些能力、品质和习惯”,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适应性变革。比如,幼儿教师可以了解到,小学教育的任务意识非常明确、学科结构性相对较强、注重分享思考和逻辑性表述等。

                    让学习情境更有意义

  首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观察和分析孩子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学习经验和兴趣;其次,根据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将不同梯队的学习任务融入情境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合适的学习内容,并能引发认知冲突和认知兴趣;再者,在创设情境时关注情境的多元化,如在学习情境中融入大与小、形式与功能、变与不变等对应的学习内容,引发孩子用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帮助孩子建立思辨能力。

                    培育倾听与表达能力

  “会倾听的孩子更会学习”,教师要引导孩子在与他人说话时,停下手中的事情,眼睛看着对方、面带微笑;对于“不爱说话”的孩子,可以鼓励他们用画画、肢体动作等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对于“爱表现”的孩子,应引导他们说明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规划进一步的学习目标。

                    少评价,多质性观察

  在各类探索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减少对孩子的随意评价,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在不干预孩子的情况下,仔细观察和倾听,了解孩子语言和行为背后的逻辑与思考,并进行连贯的、长程的记录和分析,这样既能让教师“更有同理心地理解儿童”,又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孩子的专注性、坚持性、独立性等调控能力的发展。

                     开展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注重孩子长期的坚持、计划性,更需要社会互动,同时孩子也能在操作各种材料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还会面临真实的同伴间的冲突与互动。教师可以基于孩子的兴趣和学习需求,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孩子的思考和探索兴趣,为个性化项目成果的产生搭建支架与平台。

                     建立时间规则

  可以与孩子约定在某一时间段内完成一个任务,如“当钟表上的长针指向‘30’、短针指向‘10’的时候,娃娃家的孩子要整理完游戏材料,建筑工地的孩子至少要搭好一座房子,美工区的孩子要和同伴合作画完一幅画,图书馆的孩子要和同伴分享完一个故事”;离园前,结合孩子(以大班为主) 的学习特点、兴趣和当天学习内容,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作业”,次日上交。

                   重视社会性能力的培养

  组织出游活动时,让孩子事先做一份出行计划书(如乘坐什么交通工具,选择什么路线等),引导孩子在游玩过程中与同伴合作完成计划任务,并逐渐习得合作化解同伴矛盾、协商解决认知冲突、集体反思等社会性能力, 有助于孩子更快地融入新的集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