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开始 | 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家长需要怎么办?
发布者:edkadmin 浏览次数:458

  因为各方面原因,现在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据之前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2%,十个里面就有一个人心理亚健康甚至有心理有障碍。
  当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时,虽然有少部分家长能及时发现并积极的配合孩子的治疗,但大部分家长引导孩子的意识还是比较有限。那么,如果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家长要怎么办?
  在讨论该怎么办之前,先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问题的根源出在哪。

                  所有问题的核心都是人格问题,
                     家庭是人格的发源地
  人的行为是人格的外在反映,不同人格的人对同一件事情反映也不同。人一辈子都在不断改变,人格不断的变化和完善,为人处世的方式也在跟着调整,这是人身心发展的正常过程。
  如果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符现实情况和社会规范,行为上出现了问题,人格必定是有不完善的地方,行为问题只是外在表征,根本都在人格中,人格问题改变了,行为问题自然会改善。
  没有人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遇到不同的困难,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父母可能在某一阶段发现孩子突然变了,尤其是在2岁、6—12岁、青春期这几个阶段, 孩子的人格发展是很快的,行为举止的改变也很大。
  有些父母可能会对孩子的这些改变很恐慌,除了不了解孩子发展过程的特点,这也可能是因为亲子之间缺乏深入的交流和了解。每个人的人格形成和家庭密不可分,夫妻感情、亲戚邻里关系、家庭氛围和教育方式等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孩子只是一些轻微的行为问题倒还好,如果出现了心理问题,父母就需要注意了。在亲子教育和青少年咨询中有一句话“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父母都是担心孩子、爱孩子的,孩子的痛最终也会成为父母的痛;二是说家庭是人格的发源地,孩子出了问题,父母的教育多少都有关系,孩子的言行举止是家庭教育最直接的反映。
  这种情况下父母一定要重视,只是从孩子表面的厌学、早恋、叛逆、孤僻等问题上去指责孩子不听话、不成器会适得其反,要深入到这些问题的背后去理解孩子,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同时从家庭关系和教育方式上去反思。

                   消除家庭模式的不良循环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分为有意识地教导和无意识地影响两部分。一般来讲,心理问题都有一个累积的过程,家长习惯了用某种方式对待孩子后,自己很难察觉到问题,而这种不恰当的方式又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如果家长能多关心孩子、多和孩子深入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需求和真实感受,孩子的问题大多也不会严重到要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解决。直到孩子学习、人际上问题凸显出来才意识到。
  作为父母,有时候很难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不恰当,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你在用曾经被对待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人不是天生就能成为好的父母,每个角色都是需要学习的,而怎么做父母最直接的经验就是源于自己的父母,自己在成长经历中是怎么被教导和对待的,这种经验慢慢的习惯和内化后,自己也会这么对待孩子,尤其是那些曾经让自己获益的经验。这是一种价值的沿袭和传承,但同时也会让家庭模式重演。
  还有一种情况,家长在成长过程中在某些方面受过创伤并且当时没有得到良好的处理,而这种负面的经历一边有意无意的影响自己的生活,同时又渗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中,向孩子传递着焦虑和危险感,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先自我完善和成长。
  当然身为父母,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好,也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给孩子。但问题就在这,社会发展和变化如此迅速,上几辈人所处的时代造就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价值,但这些经验适合当代吗,那些曾经让你受益的事情对孩子的发展仍然是利大于弊吗。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向孩子征求意见,孩子最直接的感受了,也最有发言权。
  可能这么说做父母的又会有担心“我们要为孩子做长远打算,要为他的将来负责,由着他的性子来,那还了得”,但有时候孩子的感受和快乐真的要比学习理论知识重要。
  教育界中有句话“先成人,后成才”,而有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忽略成人这一目标而直接奔着成才去,并且以前的教育中强调的成人,更多是成为“符合社会规范,符合伦理道德”的人,现在的“成人”,不仅要符合社会规范,更要求个体成为“拥有独立、健全人格”的人。因此,这个时代对个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也要不断调整方法,多和孩子交流,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
说到这里有些家长会有疑问“教书育人,学校的老师会专门教孩子知识品德和言行规范,他们教的也比我们教的好”,虽然学校会教孩子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但核心人格的形成几乎是在家庭中完成的,所以同一个班级的孩子行为、成绩各异。   而且出心理问题的孩子,大多和父母相处也不好,这个除了和亲子相处模式有关,和幼儿期安全感、亲密感、依赖性的建立和形成也有很大的关系。绝大多数人格中的问题,也都能从早期教育中找到原因。
  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是最早的启蒙师,也永远是第一责任人,付出的也最多。家庭埋下了种子,学校教育浇水施肥,孩子才能茁壮成长。大环境不易因个体改变,但从家庭来改变和调整则有效和容易得多。
  为人父母的苦心倾注和付出永远值得肯定和支持,但教育中只有苦劳是不够的,这么说教育这件事似乎也并不容易,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则会让这常年累月的不易中轻松很多。

                  调整氛围,建立良性家庭模式

  当孩子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如抑郁症、社交恐惧、厌学等,一方面要及时带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另一方面家长要配合咨询师来一起帮助孩子,同时要注意几个方面:

  1改变家庭氛围
  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孩子出现严重问题,家庭环境一定是有问题的,仅仅是孩子接受治疗而父母没有改变、家庭氛围没有变化,孩子离开咨询室回到家里,还是很容易出现同样的问题。而帮助孩子恢复健康的过程中,家长的支持和关怀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抑郁的孩子,抑郁的核心词就是“我不够好,我不配被别人喜欢”,当孩子重新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时,他内心的冰就会一点点融化。
  某些情况下,父母自身也存在问题,或者自己曾经受过创伤、把没有完成的愿望寄托在孩子上,这时候父母要完善自我人格、提升自我,再给孩子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

  2减少打压和控制、和孩子深入交流
  来咨询的孩子,大多在生活中很少和家长交流,真实感受和需求经常被压抑,慢慢的也放弃了向父母提要求,最后慢慢陷入病态中,这也是对父母最后的反抗、求救,质问父母是否真的在乎和关心自己,如果父母没有接受到这个信号,孩子的处境会变得更加危险。

  3不要暴力强迫孩子咨询
  在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孩子问题很危险必须接受系统治疗,但孩子处于对父母的反抗而抗拒咨询。这时候,父母不要强迫孩子进行咨询治疗,被迫进行的咨询效果是很有限的。
  父母可以先和咨询师深入的交流探讨孩子和家里的情况,看自身存在哪些问题影响到了孩子,从自身做出改变,给孩子做示范,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用心,只要家长愿意改变,孩子变起来会容易很多。还有一种情况,孩子对心理咨询有误解,这也需要父母首先做示范,给孩子耐心解释。

  4请勿把孩子扔给咨询师
  咨询中,常常有家长觉得咨询就是教育孩子“我说他不听,你来帮我教育好了,好了赶紧回去学习”。实际的咨询主要是分析孩子的情况,找出孩子的核心问题、家庭教育中的不足、亲子关系中的问题,从而制定改善和治疗方案,帮助孩子恢复健康、家庭恢复和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他人的关心爱护不可能完全替代父母给予孩子的爱,在某个角度来讲也只有父母有机会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当然这也涉及到父母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成熟度),教育孩子的责任终归要落到父母身上,咨询师只是协助、引路及提供必要的专业支持。

  5提升自身,以身作则
  这是一个终生学习的时代,孩子需要成长,家长也需要不断学习,不然自身固化的认知水平多少会限制孩子。想把孩子教育的更优秀,家长需要在两个方面成长:一方面要提升自我察觉能力,补足自己成长中的缺失、抚平创伤,完善自身人格,从父辈经验中取精去糟,防止消极家庭模式在孩子身上重演;另一方面,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父母对于孩子,所父母要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不断提升自我,孩子也会主动地跟着父母脚步不断成长。
  孩子的行为问题是表面,核心都在于人格,而人格的形成和家庭教育、环境有莫大的关系。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家庭较比较完整和睦、没有天灾变故的情况下,只要家长多关心孩子,重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给孩子定规矩的同时也给孩子一些自由,都不会出很严重的问题,如果孩子除了严重心理问题,家长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肯定是有问题的。
  另一方面来讲,家长也不用过度的担心“失职”,再完整的家庭,再优秀的父母,都不可能培养出完美的孩子,也不可能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和愿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多少都会受伤,而这些伤也会促进他独立去走自己的路,开启自己的人生。
  总而言之,在教育孩子时多一点耐心关心和鼓励,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并给他一定自由,教孩子规则,给他积极的正向的引导,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及时回应尽量满足,在合适的时候,放他去走自己的路,让他为自己负责。父母教育的成功是培养孩子健康身体和积极健全的人格,功成名就或怡于平淡该由孩子自己去选择和成就。